刚刚过去的“十一五”,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中,谷物烘干机远远称不上主角,与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、插秧机等主流机型相比,烘干机受到的关注十分有限。但是,回顾近年来烘干机的增长态势,却发现,这是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:从2008年至2010年,国内烘干机保有量以年均50%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,每年为国家挽回数以万吨计的粮食。
时至今日,对于浙江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等地的许多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而言,烘干机已经成为一种“刚性需求”,没它不行。在上述地区,烘干机也正受到购机补贴政策越来越多的“眷顾”。基于此,“2011年,烘干机的产销量有望突破2000台,在2010年的1400多台的基础上再增加50%左右。”业内人士的预测很可能会成为现实。
人工晾晒不经济,烘干机成为“刚需”
房价飙升,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经济学术语——“刚需”。现在这个词对于烘干机同样适用。
2010年,浙江台州椒江区惠民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,建起了一个占地100多平方米的烘干中心。据合作社理事长杨灯聪介绍,烘干中心目前拥有4台烘干机,一批次烘干能力为42吨,24小时内能烘干两批,相当于300亩稻谷,在浙江也算少有的烘干基地了。
不过,老杨的规模很可能在今年被PK下去。浙江余姚田螺山农机合作社的烘干中心在春节前夕开始动工,预计一个月后便可建成。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江告诉记者,合作社原来就有4台烘干机,今年又增订了6台上海三久10吨位的烘干机,准备组建一个大的烘干中心。之所以祭出这样的大手笔,首先是因为土地资源紧张,“根本找不到那么多土地来晒粮食”。其次是人工太贵,而且花钱还雇不到人。比如早稻,人工晾晒的话,2009年的成本是一斤2毛4,2010年便宜些也得1毛5,用烘干机,成本就只有一半。“现在种粮食,要是离开机械化,我们压根就挣不着钱。”李小江说。
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在烘干机兴起的头几年,用户主要以粮食部门和农场为主,为数不多的种粮大户或农机合作社用户购机还存在偶然性:头一年台风、阴雨天气频发,粮食损失大,****年就买台烘干机预备着;下一年天气晴好,烘干机就搁置起来。但是从2008年开始,局面开始发生变化:一方面,农机系统在烘干机用户群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大起来,到2011年初已经超过了50%。另一方面,用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社,对于烘干机的需求已经超越气候等偶然性因